危机的产生
有资料显示,客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
中国大陆客语现时情况不乐观,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也一般不使用客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语又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到21世纪初,年轻一代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语。以口头方式流传的传统的客家童谣现时已经极少人能完整诵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客语同时受普通话和相对强势的粤语影响,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语转向普通话或粤语。
而在台湾,除国语外,闽南语成为强势语言之一。因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即使平常以客语互相沟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闽南语。部分地区客家人转用闽南语,成为福佬客,而转向使用国语的客家人也不少。据于2004年所做之调查,30岁以下年轻客家人有3成能听解客语,而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语言方面,30岁以下约有60%使用国语、20%使用台湾闽南语、未满10%使用台湾客语。
在香港地区,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以后,客语基本上从传媒和公共场合绝迹,以致人们错误地认为香港从来没有存在过客语 。
保护的开展
台湾
二十世纪晚期,台湾居民逐渐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台湾当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在学校推行台湾客语教学,同时设立了客家电视台(于2003年设立)及客家广播电台、举办客语能力认证,并立法规定火车、捷运等大众运输工具需提供客家语播音服务 。
2010年,台“立法院”通过了《客家基本法》,本法第十一条规定:“政府应推动公事语言制度,落实客语无障碍环境 。” 自此客语从法律上正式获取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地位 。
大陆
大陆则相对较晚。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大陆的客家民众对自身所讲的话有了一定的母语意识,保护母语的意识开始觉醒。客家民众开始争取公共资源的客语生存空间。
大陆客属地区电视台客语节目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如梅州电视台第二频道(有较多客语节目),惠州电视台《客家》节目(原《农村天地(客家话版)》) ,贺州电视台《客家》节目,龙岩电视台《客家风》节目 ,河源电视台《客家话民生一线》等。但1997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条例虽未禁止方言节目,但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却大受约束。广电总局多次下达文件要求限制方言节目(粤语等少量方言除外) [24-27] 。在这种背景之下,大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客语节目并不能获得广泛的生存空间。2013年9月左右,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场所,包括英德本地人在内的客家人要求英德电视台、电台开设客语节目(哪怕仅仅一个),引起热议,最终以相关部门回绝收场 [28-32] 。
而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交通工具报站语言也极少使用客语(除了赣州等少数地区公交的部分路线),广大百姓则有开通客家语报站服务的要求 [33-34] 。深圳地铁选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报站,而没有选择客语、莞宝片粤语等深圳方言,该做法亦引起很大争议,但相关争议并没有得有关部门的正式回应 ;2012年底,河源市区公交部分线路在升级时“习惯性”地选择普粤双语报站,引起争议,最终有关部门采用普客双语报站 [36-37] 。
●国际组织
流行文化的崛起
以客家语为载体的流行音乐、微电影随着客家人保护母语意识的提高,已有所发展。由于台湾地区在保护客语方面最为用心,以客语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客语流行文化,也以台湾最为显著。 台湾金曲奖设有针对客语流行音乐的奖项,鼓励和肯定客语流行文化。2014年,客语流行音乐进入华语金曲榜,对客语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