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母生白字仔
引人入胜的潮剧从何而来?老艺人们用一句俗语来说明;“正字母生白字仔”。这话从何说起?须从南戏谈起。
南戏是南宋时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戏曲形式。南戏最迟在明初已传入潮州,在潮州凤塘古墓中出土有宣德七年(1432)手抄剧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这个剧本的行当角色、曲牌腔板都属于南戏体制,同时也吸收了北杂剧的某些成分,所以题目有“南北插科”字样。同时在题目中标明“正字”。“正字”就是正音,用官腔来演唱。
明代有潮腔、潮调的称谓,指的是“乡音搬演戏文”,这种地方化戏曲在当时是严加禁止的。
在明代的潮腔、潮调发展成了今天的潮剧。因此,人们就说这是“正字母生白字仔”。因为如此,潮剧历来尊正字戏为师,称正字戏为大戏。
无丑吾成戏
潮州俗语关于丑角的俗语最多。而且把丑角突出到重要的地位。“无丑吾成戏”,就是说没有丑角演不成好戏。
潮州本上戏曲形成后,虽然整台都用潮语唱念,但生、旦角色唱、 潮剧剪纸(黄少琼)(6张) 白较多使用潮语的读书音和词汇,而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而且可以随意插科打诨,逗引观众。所以,又叫做“老丑旦白话”。有时,戏班还靠老丑来进行斗戏。有一年,某地两个戏班进行斗戏,两班各有特色,势均力敌。可是后来乙班渐入佳境,观众逐渐被吸引过去。这时,甲班宣布某老丑将出场,观众一听,都涌到甲班戏台前。只见一个胖得惹人发笑的丑角上场,他穿一条唐装的齐膝间短裤,赤着胖乎乎的上身,捐一条又粗又长的大麻绳,不声不响地先在台角扮个鬼脸,然后做了“想要自缢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却胆怯”的动作后,说了几句“唉!想欲吊颈哩惊畏索大条!想欲跳溪哩惊无人捞!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十分诙谐,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把观众都吸引过来了。要当好丑角并不是轻易的事,技艺上必须有所专长。正所谓“无技不成丑”。
十八棚头做到全
以前南戏系统剧种拥有18个传统的基本剧目,称为“十八棚头”。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不是一心一意,而是每天都想尝试一种新的工作,往往用“十八棚头做到全”来形容。
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
在旧社会,演员的生活十分悲惨,他们“所歇老爷宫,所交大神明”。在戏班中,生活最艰苦的莫过于童伶。童伶是那些家庭贫苦而卖身戏班的儿童。所以俗语说:“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童伶失去人身自由,一切行动包括大小便都要由亲丁看管,师父对徒弟稍感不如意都可打骂。童伶不能偷看师父们演戏,有些好的动作也只能偷学,如被发觉,也要挨骂挨打。童伶就是在打骂中学会各门表演艺术。因此俗语说:“戏人贱骨头,无打不成戏”。又说:“老爷姓雷,戏仔着捶”。
童伶经常要受各种刑罚,对童伶的刑罚,较通常的是打脚腿、打手掌、夹手指、撑眼皮、锁笼脚、罚跪等,而对于那些不堪虐待而逃跑的童伶,一旦被抓回,所受的刑罚更残酷。有的连续几天被吊打,有的捆绑后锁在箱笼中,不给吃饭,更有甚者是割破肉撒上盐,俗话说“鼓乐声声响,目汁垂垂滴”可以说是童伶的写照了。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