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
潮州话(拼音:Tiô-chiu-oē;英文:Teochew dialec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为国际语言代码是ISO639-6MIN),与潮汕话是同义词,属汉藏语系-汉白语族-汉语-闽方言--潮汕片,使用者约一千二百万。“潮州话”一词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内外潮州府籍人普遍认同,近年来也称作“潮汕话”。
潮州话今分布于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八邑包括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和梅州丰顺县)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
英文称为 Teochewese 或 Teochew dialect(读音/tiːˌəʊtʃuːˈiːz; -ˌoʊ-/; /tiːˈəʊtʃuː; -ˈoʊ-/),源于“潮州”两字的音译。潮汕地区古时是移民地带,主要先民来自福建莆田的中原人。
使用地区
潮州话是潮汕人(潮州八邑、潮州府籍)的母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方言图(3张)
今潮州话仍为潮汕地区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州话以旧潮州府城话为代表。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潮汕片。覆盖范围为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全境,也包括丰顺、陆丰的部分村镇;一般称之为“潮州话”。
历史
潮州话 字典
CCTV大国人文纪录片称:“潮汕话是唐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是秦统一之后不断被改造被吞噬的语言正宗”
。潮州话源自古闽方言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福建古莆田话属于闽南语,现在莆仙话则已因受省城福州话不少影响。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汕。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世间之人,必有其祖”,数典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潮州学大师饶宗颐总纂定的《潮州志》明确记载:“唐时中华氏姓迁入者,有潮阳洪氏,来自莆田”, “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宦占籍尤众,以莆田为最多”,其中有黄、郑、方、陈、萧、魏、丘和兴化蔡诸氏。去找寻潮人先祖南迁的足迹和古老奇丽的血缘故事。
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和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金紫林和阙下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黄岸派)、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莆田)等等。
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古代莆田合计2482个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位居全国前几名,”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 明朝兴化府——今莆田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
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
,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 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因此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还有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汕的。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涵,音hán)。
莆田先民,南迁即从河南潢川县等地南迁后,部分留居莆田,后来部分再从沿海的莆田再次南下,经泉、漳直至潮汕,在南宋末年, 陈文龙、陈瓒家族抗蒙古军队由莆田迁入潮汕的移民明显增加,莆田有不少姓氏分衍潮汕地区,宋高宗建炎年间,黄汝詹到潮州任职后,因“爱潮阳山中之胜”,便定居竹山龙陂,即今西胪镇波美村,为来潮之祖。澄海东里镇宋氏先祖两兄弟,是明嘉靖年间由莆田九莲山迁来的。林南垅于元至正年间迁至揭阳,成为锡场林姓祖。潮州吴姓多始于莆田,宋末之乱,吴定迁居大吴,分创三乡,成为大吴、银湖、龙吉美三乡始祖……
涵江区涵头镇黄巷村的黄冈祠。祠里的执事黄春泉老人说,这里便是潮汕地区黄氏的祖地,“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黄氏宗亲,不约而同地从汕头、潮州和揭阳等地前来这里祭祖。”锦旗上,分别缀有“慎终追远”、“黄冈衍派传闽粤”的字样。潮汕地区的普宁市洪阳镇共有32个村庄,其中不完全统计,其祖先是从莆田迁去的就有13个。姓氏源流研究专家吴奎信教授则明确指出,百分之七、八十潮汕人的祖先是莆田先民。所以,莆田是众多潮汕百姓的祖地已确定,并热切地希望潮汕地区的乡亲多来莆田走亲戚,进行族谱对接,增强传统美德和文化认同,携手共建美好未来。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潮汕多个地方的李氏移民后代前来莆田认祖祭祖,其中包括汕头澄海、潮州、揭阳等。
据族谱记载,潮汕移民,绝大多数是先占籍福建,而后转徙潮汕。中原移民由闽入潮汕,主要有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专家指出,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不仅大大增加了潮汕的人口总量,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经验,促进了潮汕农业、商贸的发展。福建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潮汕,
莆田涵江人 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古闽南语莆田话以及少部分畲苗语言 和漳州话有轻微区别,古莆田话和漳泉话有共同点,因此潮州话又与漳州话很相似。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 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是闽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 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香港广泰书局 1976 《潮汕新字典》
“举室南迁”对于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18至20世纪期间,潮汕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州话。
源流
潮汕话是潮商话,潮汕话是古汉语、马来语、英语混合,比如汽车称‘劳利’,就是马来语,潮汕话是汉语活化石。
潮州话在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一种知名度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属于闽南语,词汇与泉漳片高度对应,语音语调上同泉漳片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
潮州话音节包含声母、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除了韵腹和声调,其他音节的元素都并非必要。故此,韵腹只要配合声调,就可以自成音节。以下分析列出潮州话拼音方案、国际音标([ ]中者)和例字。
潮州话文法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话和粤语。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有时配合小词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
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单音节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中古汉语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马来语的词汇。
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单音节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中古汉语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马来语的词汇。
潮州市(现辖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枫溪区);
汕头市(现辖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
揭阳市(现辖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惠来县(现惠来全境、普宁西南部)、普宁市(现境中东部))
丰顺县(留隍镇、汤南镇)
陆丰市(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
《潮语僻字集注》(作者:张泽惠)
潮州话在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
潮安小片包括: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区、饶平县、丰顺县、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东部及东北部。
潮惠小片包括: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惠来县、普宁市中东南部、陆丰市三甲地区
。
亦或可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韩江流域语调
潮安区、枫溪区、饶平县、湘桥区、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丰顺县留隍镇
2. 榕江流域语调
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北部及东北部、丰顺县汤南镇
3. 练江流域语调
惠来县、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普宁市中东南部、陆丰市三甲地区
潮州话一词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内外潮州人普遍认同。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反对以“潮汕话”命名,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话拼音方案》是基于汕头澄海口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却是基于潮州府城音。
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今的其他闽南话大体相同。如今的潮汕人与泉漳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州话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古“平”、“上”、“去”、“入”四声,潮州话分化成阴阳两类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八声。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台风叫风台,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潮州话中保留着古汉语特征,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据考古发现,潮州地区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州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关于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二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特征。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词汇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由中国社科院编纂完成的《现代汉语音库》近日收录进汕头话音档,并将汕头话子项代替原来的潮汕话子项,这标志着汕头话作为潮汕方言的代表,已得到了国家的权威确认。
近日,汕头电视台汕头话节目主持人许友文专程赴京录制《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汕头话音档。《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由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用有声的形式保存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收录了北京、哈尔滨、香港、厦门、汕头、台北等40种汉语方言代表点的资料,涵盖汉语各个方言区。在《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汕头话首次被确认作为潮汕方言的代表,列为闽语区6种方言之中,汕头话也由此代替了原来潮汕话的选项。
中国大陆最新版《新潮汕字典》(张晓山)
《十五音》张世珍,1913《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揭阳江夏懋亭氏,1915
《潮语十五音》蒋儒林,汕头文明商务书馆,1931
《北京语音潮州方音注音新字典》,吴华重,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
《增三潮声十五音》,谢显益,香港著者出版,1965
《潮语词典》,蔡俊明,周法高发行.台北 三民书局代售,1976
《潮汕新字典》,(本局),香港广泰书局,1976
《潮语词典补编,国潮语汇》,蔡俊明,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79
《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新编潮州音字典》林伦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潮语僻字集注》,张惠泽,海天出版社,2006
《潮韵》,李宏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新潮汕字典》,张晓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蔡英豪,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书影,蔡英豪,2011
1,潮汕话初级教程,Williams Dean 璘为仁,暹罗曼谷,1841
2,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colloquial]: Containing a 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 Prepared by S. B. Patridge),Ashmore 耶士谟,英华书局(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4
3,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 Josiah Goddard高德,Bangkok Mission Press,1847
4,English-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Swatow,Rudolf Lecheler黎力基,英华书局,1883
5,Handbook of the Swatow Dialect with Vocabulary Entry,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斯,上海1877
6,A 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Swatow Printing Office Company, A. M. Fielde菲尔德,1878
7,A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A. M. Fielde 菲尔德,上海美华书局(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8,Manual of Swatow Vernacular with a Dictionary of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Words in the Swatow Dialect, 新加坡: Kohn Yen Hean Press, 1886
9,A Swatow Index to the Syllable Dictionary of Chinese by S. Wells Williams, of Amoy by Carstairs Douglas,John Campbell Gibson 汲约翰,汕头英华书局, 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