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建筑。
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潮州人民一方面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一方面以其惊人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宝藏,创造了丰富的潮州民居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州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州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州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州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州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州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州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州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州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爬狮和四点金。爬狮在本地也称抛狮、或下山虎、下双虎,是一种三合院的形式。四点金是一种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是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位加以组合发展而成的。四点金向横发展的形式有五间过、七间过,向纵发展时为三座塔,也称八厅相向、三壁连、四马拖车等这些民居都是比较规整的。
从潮州民居的平面类型中,可以看出有下列几个特点:
(1)平面紧凑、类型丰富、组合灵活。
潮州民居的平面,结合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的特点,采取密集布局的方式。它把建筑集中起来加以组合,建筑之间用天井相隔,而天井之间则用厅堂、或通道、或檐廊相连。平面组合很紧凑,它不象北方民居那样作成大院子和分散式布局,而是较好地结合地区特点,并解决了通风、防热、防晒、防雨、防风等问题。
潮州民居的平面布局,虽然基本单位都是爬狮和四点金,但它组合灵活。它可以组合中小型民居。既可以简单组合,也可复合组成。
(2)外封闭、内开敞和密集、方形的平面布局形式。
封建社会由于宗法制度,民居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封闭性,外墙森严,一般不开窗户,但是,由于南方气候的特点,人们又要求民居能够通透凉快,因而形成了外封闭、内开敞的平面布局方式。在潮州民居中,为了取得内部的开敞,一般采用下列处理方法:
① 厅堂作成开敞式或半开敞式。
② 厅堂本身前后通畅。
③ 当厅堂朝向处于通风不利情况下,使厅堂开敞,以获得良好通风条件,厅堂向前伸出,或向后延伸,或凸出南北厅,临水,将厅堂延伸凸出水面等。
(3)庭院天井布置灵活、室内外空间紧密结合。
庭院天井是庭院和天井的统称,面积大者称为庭院,面积小者称为天井,它有着通风、采光、排水、换气、家庭副业,杂物使用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是民居平面布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潮州民居中,庭院天井的布置很有特色,它不但布置灵活,而且与厅堂紧密结合,使室内外空间大成一片,共同形成本地民居通透开敞的布局。其基本经验有:
① 庭院天井是根据它的功能要求和不同位置来决定它的形状和大小。
② 室内外空间一气呵成,紧密结合。
③ 利用廊亭丰富空间组合。
④ 运用绿化或镂窗花墙,丰富室内外空间。
(4)庭院的朝向和厅堂、天井、通道相结合的通风系统。
潮汕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辐射热量大,影响室内温度的稳定。因此,如何采取防晒、遮阳、隔热等措施是解决民居降温的重要问题之一。
还有南方气候湿度大,室内空气闷热,因此如何在室内加速散发辐射热、散发人体皮肤热,便于人体热平衡,造成有利于居住舒适的条件,将是民居解决湿热气候的更为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民居内部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在民居中,要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朝向,以使取得引风条件。在朝向和引风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住宅内部通风效果将取决于平面布局。潮州民居在平面中采取了厅堂、天井与通道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来组织自然通风,经调查,效果较好。
① 单天井通风,多见于小型民居中。
② 在大型民居中,则采用多天井通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