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花灯是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潮州歌册《百屏灯》反映的大多是戏曲曲目中经典的场景。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好多均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密切相关。比较高档的人物服饰还会用到潮绣、金银绣品。屏灯、挂灯的整体协调的美感又与色彩、美学渊源甚深。同时,综合渗透了解剖学、透视学原理。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潮州花灯是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潮州歌册《百屏灯》反映的大多是戏曲曲目中经典的场景。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好多均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密切相关。比较高档的人物服饰还会用到潮绣、金银绣品。屏灯、挂灯的整体协调的美感又与色彩、美学渊源甚深。同时,综合渗透了解剖学、透视学原理。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佘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一直唱到“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足见潮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潮州花灯起源的确切年代已无法查考,但其产生和发展与迷信活动、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对大自然的不理解,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使人们产生了图腾崇拜,相信灵魂的永在,为慰死者之灵魂,于是,“纸船明烛照天烧”。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个伴儿,为使祖先们在阴间生活幸福,扎 潮州花灯(15张) 制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饰物用品,供他们“使用”。为使“雷公”、“雷姆”息怒,“河伯、溪神”开心,先是祭活人,后来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为庆祝风调雨顺,丰收喜庆,人们扎上高大雄伟的“安济圣王”等神像,挂上宫灯花篮,顶礼膜拜,感谢神恩,祈求平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仍很盛行,目前,我国少数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仍有这种扎制迷信用品祭拜先人的习惯。
花灯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二支,一支专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艺术价值受到限制,但商业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艺术价值,这一支的起源不迟于明朝,据说唐朝已有观灯,闹元宵的活动,但现在可考的,也就只有明嘉靖刻本《荔镜记》,可以证明其潮州花灯的存在了。其中“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可见其时,潮州花灯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清嘉庆《澄海县城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无夜,各祠庙张灯结彩,阄为鳌凶,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负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除大型游花灯盛会外,家家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
“兴灯”。(《潮网》之“潮汕民俗”)可见,从“明”到“清”,历经几百年,潮州花灯都很盛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日渐多样化。
解放以后,新一代艺人继往开来,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辛勤劳作,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场景氛围到制作技术上都作了大胆的创新,使潮州花灯更臻完美,达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境界。
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几个环节。
潮州花灯,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它不可能独立的存在。研究潮州花灯的分类,应该把它与存在于整个民族中的花灯联系起来研究。根据划分的标准,划分的角度的不同,我国民间花灯艺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地域上分南北两派
花灯,是普遍存在于整个中国的。主要是汉族地区为盛。元宵,是中国人的一大节日。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而花灯,在闹元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地域的不同,习俗的差异,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别,各地花灯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要想详尽的区分,困难很大。如果从大致上去划分,可分为南北二派,大体上以长江流域为界。北方花灯充满阳刚之气,像哈尔滨的冰灯,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灯笼,都很有气势。他们讲究线条之美,追求高大、雄伟。这与北方汉子粗犷、豪爽有关。而南方人的特点是感情细腻,追求的是尽善尽美,吴侬细语的特性在花灯的表现形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精雕细刻,精巧细腻,追求完美,生动逼真。如苏州秦淮河上夜晚的荷花灯,盏盏花灯摇曳于江水之上,诗人墨客划船于其中,或放歌,或唱和,多美的一幅画境。潮州花灯当属南派,在人物刻划上,花灯造型上追求的都是完美之美,细节刻划上追求形象逼真。
种类上分活灯纱灯
所谓活灯,就是由人物装扮起来的花灯。这种花灯,从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有情节,有过程的花灯,如云南花灯戏,是源于明代或更早时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花灯与当地的曲种、剧目或民歌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花灯艺术。另一种是根据神话传说,剧目的精彩片段,由活人装扮,固定其特定场景,参加游神赛会活动。如北方有一种活灯,用小孩童装扮成一百零八好汉,绑在棍子上,由成人扛着游行,称为“铁拐景”。由于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已被取缔,明令禁止。我们潮汕地区也有活灯,但与云南的花灯戏、北方的活灯不同,仅由活人装扮参加游行。比较文明。潮州歌册《百屏灯》首句:“活灯看完看纱灯”中的活灯,指的也应是这一种,根据大人们的回忆,改革开放以后,每逢春节或元宵,潮汕地区均组织游行,游行中便有活灯。潮州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游行中的“蝶恋花”便是。潮阳的英歌舞,潮汕地区的“公背婆”均是常见的活灯形式。
另一类是纱灯。纱灯是花灯艺人们用各种材料,通过扎制,粘贴,缝接等手法制作出来的花灯。我们今天所说的潮州花灯,多数是指纱灯。
纱灯大体上可分为:灯饰和灯屏两大类。
灯饰,是扎制起来的花篮、灯笼、宫灯、走马灯以及飞禽走兽花果虫鱼等挂饰,多数挂于灯棚、祠堂、门前或游行的标头。
灯屏,是选取戏曲的经典场景,神话传说等素材,扎制出特定的人物场景,组成整屏展出的花灯。这是潮汕所特有的一种花灯艺术,据蔡泽民著的《潮州风情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清末宣统二年,花灯艺人杨云楼、杜松笙制作的“红楼梦”、“白孟玉”两大屏花灯就在参加南京王国花灯比赛中获了奖,这是距今百余年的事了。
潮州花灯应是中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部分。其分类总体上与别的地方花灯基本相同。但它自身的乡土特点和风格特色使潮州花灯的分类又有别于云南独山花灯等地方花灯。自成体系。
传统的潮州花灯从内容上可分为“素灯”和“热灯”两大类。“素灯”又叫“文灯”,重于表情动作,侧重通过表情、动作等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内涵。“热灯”又叫“战灯”,讲究盘弓走马姿势,反映武打战斗场景,使人有如身历其境,浮想联翩。
从人物形象和表情上看,潮州花灯与潮剧舞台上的人物角色一样,可分为生、旦、丑、净四大类。光脸谱就有六百多种(《潮州日报》2003.4.1日“灯花烛影耀名城”认为只有几十种是不准确的,我们在采访沈金炎老艺师时了解到,老人家珍藏着其自画的脸谱就有几百种之多。)再配合服装鞋帽、道具刀枪、姿势表情、布局景物,构成一幅幅完美的画景。
花灯是广东潮州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但始于何时,已难查考。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也称陈三五娘)中,有元宵观花灯一节,这故事发生在明代中叶,故可知潮州花灯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元宵佳节闹花灯是潮州人民大众的赏心乐事,元宵伊始,高潮则在正月廿四日前后三夜,一直要闹近十个昼夜。鼎盛时期,全城共有两百多屏大花灯,连同龙凤灯、鱼灯、果子灯共达数百之多。分八社游行。
华灯初上,男女老幼,倾城而出。(农村人赶来城看花灯也众多)这时,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茹苦,人们都忘却了。但见数里长街,鼓乐喧天,火光烛天,到处人山人海,整个古城变成了一个狂欢的海洋,实堪称为潮州民间特有的盛事了。为此潮州花灯又被编成《百屏花灯》歌册在民间传唱至今。
据悉,潮州花灯工艺的全盛时期,是在清末以至抗日战争前,当时全城有花灯工艺作坊近十家,如林盛记、刘景新、陈万顺号等。就中以林盛记最负盛名。其坊主兼艺人林乐笙曾于民国廿年前后应邀制作《凤仪亭》、《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寺》、《九曲黄河阵》等大花灯屏赴香港、新加坡游行和展览,轰动一时。
潮州花灯独具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艺术的芬芳。最早的潮州花灯是以竹作架,用绢绸裱成空心人物,表面淡施粉彩,描绘衣饰,夜间灯火点于其中,透照出来,绰约动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民间艺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使这朵艺苑奇花越发美丽可爱。他们以铁线扎成人物的躯壳,然后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绣制的绚丽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谐的景物和辉煌的灯光如(大光灯),以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情节为题材和内容,组成层叠有致的成屏花灯屏,更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成为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咸爱的特种工艺品。此后又有艺人别出心裁,以盛装的真人杂处花灯人物间,以真乱假。
在没有了解潮州的花灯艺术的艺术内涵以前,是很难想见其纷繁和讲究的。单其用材就近千种。而其艺术表现更是细致入微:在形式上,可分为“热灯”和“素灯”两大类。“热灯”又称“战灯”;“素灯”又称“文灯”。前者讲究盘弓走马姿态;后者着重表情关目。
然而一屏灯的优劣,主要还以人物形象是否妙肖和生动传神而定。它们的艺术形象十分细腻,如开面的脸谱就分生、旦、丑、净四大类。生又有文武小生、文武老生,还有白须文武老生,二小生等;丑则有鸭尾须丑、花鼓丑、女丑、和尚丑、肥丑、公子丑、家僮丑和闲人丑等;旦有文武旦、短旦等;而“净”则多达四十余种。真是名目繁多,比舞台表演艺术还要讲究呢。
巧思的艺人们,在花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纱灯”。如果说,花灯屏是艺人们奉献给人们的华丽的牡丹花,那么纱灯就是艺人们献给人们的娇小璀璨的金菊花了。
纱灯是花灯的缩影。其人物身材一般从三寸至尺余不等,而名目、内容则同花灯屏相仿,不过按比例缩小和较简单罢了。然而纱灯有小巧玲珑之妙,造价不高,又便于移置,又是赠礼佳品,也为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风俗的推移,潮州游花屏灯也跟着停止了。间或由文化部门选聘艺人们制作一些有代表性的花灯屏在潮州西湖广场展览,如《金山战鼓》、《木兰从军》、《杨门女将》、《小刀会》、《白毛女》、《五朵金花》、《红色娘子军》等,很受群众喜爱。1979年,潮州花灯曾应邀参加广州文化公园的中秋佳节全国花灯展览会。潮州花灯以《水漫金山寺》、《三打白骨精》、《蝶恋花》等大型人物花灯屏备受观众喜爱、好评如潮。
元宵张灯风俗起源很上。潮州素有元宵闹花灯的民俗,纱灯(花灯)是节目里耀眼的明珠。
活灯看了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
貂蝉共伊在戏要,吕布气到手捶胸。
二屏秦琼倒铜旗。三屏李恕射金钱。
四屏梨花在吸毒。五屏郭隗卖胭脂。
六屏点将杨延昭。七屏张飞战马超。
八屏孔明空城计。九屏李旦探凤娇。
十屏关爷过五关。十一昭君去和番。
十二赵云救阿斗:十三刘备取西川。
十四大战魏文通。十五冻雪韩文公。
阿千阿万遇着虎。十六郑恩下河东。
十七时迁在偷鸡。十八良玉在思钗。
十九桂枝在写状。二十碧英遇张千。
二一莺莺在听琴。二二秦琼战杨林。
二三李密双带箭。二四劝君朱买臣。
二五三休樊梨花。二六泰琼去夺魁。
二七雪梅教商路。二八元贵打秦梅。
二九金真扫纱窗。三十说古一韩朋。
三一宛城遇张绣。三二泰桧风波亭。
三三金花在掌羊。三四大战太平桥。
三五李逵打大虎。三六陈三共五娘。
三七唐王游月宫。三八周氏清风亭。
三九苏秦假不第。四十八宝遇狄青。
四一霸王困乌江。四二走贼遇瑞兰。
四三庞统连环计。四四太公遇文王。
四五蒙正赴彩楼。四六关公去辞曹。
四七大破万倦阵。四八五虎战牛皋。
四九三娘在夺棰。五十永清去打擂。
五一武松收方腊。五二杨任收张奎。
五三大战野熊倦。五四孙膑遇庞涓。
五五三鞭遇二鐧。五六秦琼救李渊。
五七打劫祝家庄。五八削发杨五郎。
五九李通带家眷。六十潘觉跳油汤。
六一薛蛟遇狐狸。六二打兔刘咬脐。
六三王莽篡帝位。六四上表蔡伯喈。
六五狄青解征衣。六六吴王纳西施。
六七辕门欲斩子。六八董永遇仙姬。
六九王英欲落山。七十挂帅杨令婆。
七一周仓擒庞德。七二刘邦斩白蛇。
七三乃是女搜宫。七四魏徵去斩龙。
七五火烧葫芦谷。七六刘备去招亲。
七七国公打李良。七八黄忠战潘璋。
七九子龙战张(合阝)。八十张公困睢阳。
八一大战夏侯渊。八二投江钱玉莲。
八三包公欲截侄。八四篡位武则天。
八五仁贵返回窑。八六杨郡在教枪。
八七辕门在射戟。八八烈女许孟姜。
八九专诸剌王僚。九十文广去收妖。
九一武松在歇店。九二仁贵平西远。
九三海瑞打严嵩。九四坦己迷纣王。
九五罗通去扫北。九六寡妇征西番。
九七万历小登基。九八武王反西歧。
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