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软禁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有弹性的木板,让身系小铜铃佩带种种宝玉饰品衣裙,脚着精巧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让长廊发出琴瑟般的节奏,与清脆的铃声、玉佩声共鸣,伴随着西施优美舞姿,使夫差为之倾倒。宋代王禹称《游灵岩山·响屐廊》诗云:
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
可怜五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
晋代以后木屐形式多样,用途也有所不同。既可作为军旅工具,又可作为游山玩水之用。据《晋书·宣帝纪》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2000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后马步俱进。”,说明当时那种平底无齿木屐,还曾是蒺藜荆棘中的好工具。南朝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前后齿均可卸下专供游山玩水穿的木屐。南朝诗人谢灵运常着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使用起来轻便灵巧又很稳妥,故唐代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南宋时期,木屐也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喜欢穿着的风尚。叶绍翁在《游园不值》诗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不但透露出文人喜爱木屐更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