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韩文公庙碑》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作者苏轼。这篇文章是苏轼于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所撰写的碑文。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作者苏轼。这篇文章是苏轼于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所撰写的碑文。
潮州韩文公庙碑1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2,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4,傅说为列星4,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6,良、平失其智7,贲、育失其勇8,仪、秦失其辨9。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10,异端并起11。历唐贞观开元之盛12,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13。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14,盖三百年于此矣15。文起八代之衰16,而道济天下之溺17,忠犯人主之怒18,而勇夺三军之帅19。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20;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21,而不能回宪宗之惑22;能驯鳄鱼之暴23,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24;能信于南海之民25,庙食百世26,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27。”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28,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29,不果。元祐五年30,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31,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32,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33,没而有知34,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35”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36,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37,诏封公昌黎伯38,故榜曰39:“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40,使歌以祀公。其辞曰:
潮州韩文公庙碑1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2,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4,傅说为列星4,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6,良、平失其智7,贲、育失其勇8,仪、秦失其辨9。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10,异端并起11。历唐贞观开元之盛12,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13。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14,盖三百年于此矣15。文起八代之衰16,而道济天下之溺17,忠犯人主之怒18,而勇夺三军之帅19。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20;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21,而不能回宪宗之惑22;能驯鳄鱼之暴23,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24;能信于南海之民25,庙食百世26,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27。”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28,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29,不果。元祐五年30,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31,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32,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33,没而有知34,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35”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36,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37,诏封公昌黎伯38,故榜曰39:“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40,使歌以祀公。其辞曰:
潮州(今广东潮安县)知州王涤在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重修韩愈庙后,写书请苏轼为此庙撰写碑文。苏轼慨然从命,不久就将手书碑样寄给王涤,这就是著名的散文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
潮州(今广东潮安县)知州王涤在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重修韩愈庙后,写书请苏轼为此庙撰写碑文。苏轼慨然从命,不久就将手书碑样寄给王涤,这就是著名的散文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是苏轼文章中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之一,是历代碑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文章写得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苏轼对韩愈的生平业绩相当熟悉,但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却使他颇感踌躇。相传他“不得一起头,行起数十遍,忽得此两句。”文章起首没有介绍韩愈生平行状,而是不拘一格,用“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两句精警奇险之句运领全篇,如奇峰突起,出手不凡。然后议论英发,雄辩滔滔,用“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引孟子语录,纵谈天下浩然之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这浩然之气不借形体而自立,不仗外力而运行,不靠生命而存在,不随死亡而消逝。“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两组排此,如江河横流,不可遏止。然后才笔锋顿转,从历史的兴衰中引出韩愈。文章的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文章用语精警新奇,振聋发聩。象“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论人至此,评价之高,堪称响遏行云。如此宏大气势,一是由于韩愈的丰功伟绩,二是得力于苏轼的如椽巨笔,可以说,非韩愈不能当,非苏轼不能为。
第二,文章旁征博引,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申伯是周宣王功臣,吕侯辅辕穆王有德,据传他们降生时有山岳降神的吉兆,预示他们是周王室的屏障;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宰相,传他死后升天,化为列星,这是取自传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引自孔孟语录。“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前指韩愈上《论佛骨表》,认为迎佛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举动,并援引史实说信佛的皇帝都要短命,因而触怒宪宗;后指唐穆宗长庆年间王廷凑叛乱,韩愈以兵部侍郎身份去宣慰叛军,面对全副武装的叛军,韩愈引述当朝史实,说明反叛朝廷的人都没有好下场。王廷凑怕部下为韩愈说动,答应结束叛乱。以上,俱有文字材料可证,说明苏轼对韩愈事迹知之甚详,烂熟于胸,故能在写作上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第三,文章格式自然多变,手法生动灵话,不拘旧套。第一至三段全是议论,但又各自不同。第一段骈散相间,第二段以散体为主,第三段几乎全是骈体。第四、五两段是叙述,但一段以直叙写出,一段以对话写出。最后两段,情生于心而发于歌咏。文中有议论、有叙述、有对答、有引文、有诗歌,以第三人称为主,也间有第一人称。文章中比喻形象生动,对韩愈“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的说法,苏轼以第一人称为之辩:“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以水作喻,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