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潮汕的平台,微信公众号搜索“潮汕人”了解更多内容!

微潮汕 微潮汕 微潮汕 微潮汕 微潮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微潮汕 > 潮汕百科 > 巨蜥
巨蜥

巨蜥是巨蜥科巨蜥属的一种动物,包括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龙及最长的萨氏巨蜥。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

巨蜥是现存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同时黑色环纹上常有小黄斑;四肢强壮,趾上有锐爪;其背面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

外形特征

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以达到 巨蜥(4张) 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它是是中国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头部窄而长,吻部也较长,鼻孔近吻端,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舌细长,先端深分叉,舌较长,前端分叉,可缩入舌鞘内。全身都有布满了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成体背面鳞片黑色,部分鳞片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散有少数黑点,鳞片为长方形,呈横排。幼体背面黑色,腹面黄白色,两侧有黑白相间的环纹。耳孔与眼径一样大;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可缩入舌鞘内。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折断。有肛门前窝一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同时黑色环纹上常有小黄斑;四肢强壮,趾上有锐爪;其背面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

分布范围

巨蜥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的南部、海南等地,大部分为野生。广西的那坡县(百合、下华乡、上华村和三合屯)、宁明、靖西、龙州和凭祥等地皆产。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生活习性

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 南非白喉巨蜥 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

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虽然身躯较大,但行动却很灵活,不仅善于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树。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偶尔也吃动物尸体,还时常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生长繁殖

雌性于6~7月的雨季产卵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每窝产卵15~30枚,卵的大小为70×40毫米。孵化期为40~60天。巨蜥的一般寿命可达150年左右。

物种现状

因巨蜥原有数量不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导致当地群众对其随意捕捉,使原本数量较少的巨蜥已到灭绝边缘。1989年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I级保护动物,同时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区,同时还鼓励人工饲养繁殖,以此来拯救数目稀少的巨蜥。

保护级别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巨蜥头部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极危

生效年代: 199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濒危因素

因为贸易被捕猎:两广一带农民随意捕捉,内销或出口盈利。倒卖野生动物有利可图,可使投机者一本万利,巨蜥自然逃脱不了他们疯狂地追杀。当地居民和外地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加剧巨蜥的灭绝。

物种分类

巨蜥属包含以下物种:

1

刺尾巨蜥

V. acanthurus

红刺尾巨蜥

V. a. acanthurus

黄刺尾巨蜥

V. a. brachyurus

岛屿刺尾巨蜥

V. a. insulanicus

2

非洲巨蜥

V. albigularis

南非白喉巨蜥

V. a. albigularis

安哥拉白喉巨蜥

V. a. angolensis

黑喉巨蜥

V. a. ionidesi

3

孔雀巨蜥

V. auffenbergi

4

白氏巨蜥

V. baritji

5

黑珍珠巨蜥

V. beccarii

6

孟加拉巨蜥

V. bengalensis

孟加拉巨蜥指名亚种

V. b. bengalensis

暗色巨蜥(孟加拉巨蜥东部亚种)

V. b. nebulosus

7

金点树巨蜥

V. boehmei

8

弗格森岛巨蜥

V. bogerti

9

短尾巨蜥

V. brevicauda

10

布氏侏儒巨蜥

V. bushi

11

V. caerulivirens

12

尾纹巨蜥

V. caudolineatus

13

斯兰安汶树巨蜥

V. cerambonensis

14

金头泽巨蜥

V. cumingi

15

蓝尾巨蜥

V. doreanus

16

杜氏巨蜥

V. dumerilii

17

沙生巨蜥

V. eremius

18

草原巨蜥

V. exanthematicus

19

芬西树巨蜥

V. finschi

20

黄巨蜥

V. flavescens

21

眼斑巨蜥

V. giganteus

22

吉兰巨蜥

V. gilleni

23

长尾岩巨蜥

V. glauerti

24

宽足巨蜥

V. glebopalma

25

砂巨蜥

V. gouldii

V. g. horni

V. g. rubidus

26

沙漠巨蜥

V. griseus

西部沙漠巨蜥

V. g. griseus

东部沙漠巨蜥

V. g. caspius

印度沙漠巨蜥

V. g. koniecznyi

27

红树巨蜥

V. indicus

28

卡氏巨蜥

V. jobiensis

29

伦内尔岛树巨蜥

V. juxtindicus

30

蓝鼻巨蜥

V. keithhornei

31

国王巨蜥

V. kingorum

32

科莫多龙

V. komodoensis

33

祖母绿树巨蜥

V. kordensis

34

利龙巨蜥

V. lirungensis

35

班乃巨蜥

V. mabitang

36

蓝树巨蜥

V. macraei

37

大理石水巨蜥

V. marmoratus

38

黄树巨蜥

V. melinus

39

莫顿巨蜥

V. mertensi

40

米卓氏水巨蜥

V. mitchelli

41

尼罗巨蜥

V. niloticus

42

白头水巨蜥

V. nuchalis

43

葛氏巨蜥

V. olivaceus

44

华丽巨蜥

V. ornatus

45

百眼巨蜥

V. panoptes

V. p. panoptes

V. p. horni

V. p. rubidus

46

皮尔巴拉岩巨蜥

V. pilbarensis

47

翡翠巨蜥

V. prasinus

48

北部钝刺巨蜥

V. primordius

49

古巨蜥(已灭绝)

V. priscus

50

昆特氏树巨蜥

V. rainerguentheri

51

瑞氏树巨蜥

V. reisingeri

52

黑砂巨蜥

V. rosenbergi

53

粗脖巨蜥

V. rudicollis

54

萨氏巨蜥

V. salvadorii

55

泽巨蜥

V. salvator

亚洲水巨蜥

V. s. salvator

安达曼水巨蜥

V. s. andamanensis

双带水巨蜥

V. s. bivittatus

黑水巨蜥

V. s. komaini

巨斑泽巨蜥

V. s. macromaculatus

56

带壮树巨蜥

V. scalaris

57

锈色巨蜥

V. semiremex

58

史宾沙巨蜥

V. spenceri

59

所罗门龙骨巨蜥

V. spinulosus

60

史东巨蜥

V. storri

东部史东巨蜥

V. s. storri

西部史东巨蜥

V. s. ocreatus

61

罗素岛巨蜥

V. telenesetes

62

帝汶巨蜥

V. timorensis

63

汤加水巨蜥

V. togianus

64

黑头巨蜥

V. tristis

雀斑巨蜥

V. t. orientalis

65

饰纹巨蜥

V. varius

66

也门巨蜥

V. yemenensis

67

三色巨蜥

V. yuwonoi

68

银树巨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