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阳笛套音乐是潮州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潮阳笛套音乐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源远流长,源于南宋,属于套曲式音乐品种,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它弦乐、弹拨乐等。
潮阳笛套音乐是潮州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潮阳笛套音乐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源远流长,源于南宋,属于套曲式音乐品种,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它弦乐、弹拨乐等。
潮阳笛套音乐源远流长,相传源于宫廷音乐。南宋末年,元兵南扫,宋室垂危,宋帝昺将南逃,京都臣僚赵东斋、许申君(均潮阳棉城人)与宋室驸马吴丙奉令先行南下,策划南撤时置建临时帝阁,故于棉城东山之麓筑行宫,宫廷的衣冠文物,礼乐仪制,随之传入潮阳。时吴丙为朝散大夫(宫廷乐宦),家寓棉城,每逢礼乐仪制,必演奏宫廷的硬软套和笛套音乐,由此,宫廷音乐,得在棉城传播。及至宋亡,行宫为避追究而改为“超真观”,扮为道家供奉的“三清天尊”的洞府,群众称之为“天地坛”,后观被毁,但乐谱及乐技则散存民间,每年旧历八月十八日,民间于棉城南坛举行的赏仙会,据说即为纪念宋亡之日,故所奏之乐皆为“硬软套”和“笛套古乐”,由而笛套音乐进一步流传民间。至明代,潮阳人陈惇临,职任广西副使,奉旨征交趾有功,封王赏赐,府中礼典也引用宫乐,因而棉城之笛套音乐,又得增益。到了清代,潮阳艺人陈延(正字班名净)、萧育钦(正字皮猴班鼓手)等退休回籍,为适应游神赛会的需要,对笛套音乐有所改进,即把正字的锣鼓点,运用到笛套音乐中去,便创造了乐队可在行进间演奏的颇具气魄的笛套大锣鼓,从而使笛套音乐更加盛行。后绍兴师爷蒋田在潮任幕府,家寓棉城,因其擅长音乐,善于把昆曲、摊簧加工润色了笛套音乐,又形成了闹无宵的花灯锣鼓(即苏锣鼓),使其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因而合流演变为雅俗共赏的音乐鲜花。在潮汕大锣鼓班中,潮阳的笛套音乐独树一帜,凡游神赛会、喜庆欢乐,都少不了它。
潮阳笛套音乐就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两类。潮阳笛套音乐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运用宫、商、角、征、羽的民族调式,具有“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的特点。
潮阳笛套音乐的表现形式,大体分为两类,即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
笛套音乐包括笛套古乐(即传统的笛套音乐)和经融合、演变的笛套音乐。笛套古乐基本上届于原汤原味的古代宫廷音乐,它从曲式结构到旋律进行,都保留着宫廷音乐的风韵。其风格特点是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色彩,每套乐曲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自成完整的乐段,可以独立演奏。除《四大景》的第二、三、四部分各三个曲子外,其余都是一个曲子,并加标题。它运用中国民族乐曲多段体结构形式,通过不同的发展手法而构成。大体而言,笛套古乐的套曲第一部分是全曲的主题综合,其他各个部分 (即乐段)则是第一部分各主题的发展。用的打击乐器一般是小八音,即小木鱼、五音锣、介钹、木板、响盏、丹音、磬、哲鼓。经融合、演变的笛套音乐,其定调、节奏、套曲结构,基本上与笛套古乐八大套相同,但其调式和旋律韵味却在不同程度上留有汉调音乐的痕迹。也就是说,它是以传统的笛套音乐为主体,适当融化汉调音乐,经过“演变”而成的一种笛套音乐。从它与传统笛套音乐八大套的“既难区别”、“又有区别”这个基点上来看,便可看出其“原型”与“演变”的因素.
传统笛套音乐曲目,包括《灯楼》、《四大景》(一景《柳摇金》、二景《金毛狮》、三景《闹元宵》、四景《柳青娘》)、《冲天歌》、《闾欢》、《大金毛狮》、《普天乐》、《山坡羊》、《将军令》、《雁儿落》等。这些乐曲,是古代潮阳“赏仙会”、祭孔时常奏的曲目。
潮阳笛套音乐在历史沿化过程,经不断筛选,总共积留下一百多个曲目曲谱,现将其有代表性的数列于下。
(1)传统笛套音乐曲目:《四大景》《大金毛狮》《雁儿落》《将军令》《冲天歌》《普天乐》《山坡羊》《登楼》《儿欢》《凤凰语》《将水令》《大普庵咒》《雁儿南落》《雁儿北归》
(2)吸收其它乐种、剧种、民间音乐而形成的笛套音乐曲目:《江儿水》《叩赏》《西正宫》《北正宫》《西山茶》《北山茶》《头串》《点龙目》《打桃》《醉云仙》《玉山坡》<<水沉吟》《到春来》《东正宫》《南正宫》《东山茶》《南山茶》《古竹马》《玉中良》《三串》《大拜堂》《玩月楼》《下楼迎客》(一)(二)《结相思》《柳摇金》《百家春》《小梁卅》《江儿落》《一粒星》《一点金》《吉凤天》《华春兰》《前庭花》③笛套锣鼓曲目:(分笛套大锣鼓、笛套苏锣鼓两种)
笛套大锣鼓曲目:《大叩皇天》《乐登楼》《浪淘沙》《出阁》《大破金光阵》《莲花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