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在潮汕流传了三百年之久。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在潮汕流传了三百年之久。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汕头大学的六位学生,写出了一篇名为《英歌舞--似锦繁华何日返》的潮汕文化报告。苏萍 英歌脸谱 就是这六人中的一人。
苏萍首先介绍了“英歌舞”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陈景熙也认为,潮汕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陈景熙先生说:
英歌舞是在潮汕区域文化体系里面具有阳刚之气的两种文化事象之一,另外一个就是潮汕大锣鼓。潮汕英歌舞这样一种形式,其实是跟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春季驱傩仪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有它的历史渊源。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泊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泊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苏萍说,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苏萍介绍说,“英歌槌”的打法,按槌花运动的差异就有直槌和横槌两种。 咸寮英歌舞 英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人数一致,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同时,这两列队伍还能随时变化成各种对称或者不对称的阵形。
英歌舞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节奏的板式来划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按舞蹈节奏来划分的话,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门镇的湖边英歌队,还有棉城的平东、凤东、凤上、凤南、凤北、大南英歌队。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队。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啊,动作的起伏啊,气氛比较热烈。
在这三大类中,快板英歌有着独特的槌法运用,一般分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两种。
表演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由于快板英歌节奏快,训练强度大,目前在潮汕地区,南山武派发展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难度,武派的英雄风貌、勇武气概难现往日风光。当前,快板英歌武派发展较好的是潮阳铜盂草尾村英歌队。草尾英歌队主要发展优势在于,突破英歌发展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的困境,该队以神社为发展依托,每年借农历二月十八及二月九两恭迎天后圣母和圣母娘娘(即海峡两岸沿海居民共敬的妈祖林默娘)到村巡游之名,组织青壮年训练英歌节目,固定公演一到两次,既团结乡里,又使青年锻炼身体,提高素质。
从英歌的单个动作形态来看,其“力”的凝聚点落在棍子相击时产生的棍花运动上。不同的棍花运动又构成了身体的基本韵律,舞者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各种的变体,从而构成了英歌表演的全部动作形态。对此,我们择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英歌队,粗略地进行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