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 潮州市潮安区文里,汕头市潮阳区,普宁市,陆丰市甲子镇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 潮州市潮安区文里,汕头市潮阳区,普宁市,陆丰市甲子镇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2.0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
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汕尾、潮阳、普宁、潮安的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英歌舞是汕尾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
英歌原是游行式舞伍,借以梁山泊108员,编排成队,这个这分为四大部份:举义旗16人,舞英歌54人,(其中打锣鼓13人),演小戏及横抬旗帜合总数限于107人内,连成一体。其中舞英歌为主要表演队,演小戏为配套演出队。
英歌舞的表演,先以时迁领头引队,头插金花、红绸武冠,手舞银蛇,浩然正气,往前杀路,然后由李逵带领三十六人排成两排紧跟而上(其中前24人,画上不同花脸,手握双木棍,后12人武生面谱,手提小铃冬鼓)全身武侠装扮,头戴红帽,加插雉尾过龙武冠,着红裤,打五彩脚绞,穿上带小铃草鞋,走动起来发出节凑铃声,身携古代类似兵器,手舞双棍,旋转过肩和小铃鼓,一上一下,同时起落,随伴鼓点的节凑,敲击着嘹亮的响声,迈着健稳,传统蜈蚣步子,边舞边前进,步伐这整齐,服装之绚丽,舞动之雄威,真振奋人心。通过队列分行、合拢、变化、有穿龙布阵、削槌、伏槌、掺槌的动作表演,这些动作,有如武当派系的拳姿武态,生气勃勃,雄威壮志,让人扣住心弦。英歌后面,有游行小戏,边行边唱,唱词有趣,惹人喜欢。
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5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9月,甲子英歌舞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云冈文化节艺术展演”,荣获金奖;
2011年6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在北京之“永丰英歌”
1988年8月,应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比赛委员会之邀,潮阳县永丰英歌队来到北京后,8月3日在北京舞蹈学院广场进行一场试演,顿即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堪称一炮打响。8月5日,英歌队在“桃李杯”赛的开幕式上表演,情绪热烈,气氛活跃,更博得观赏者的连声喝彩。
北京的群众,对来自广东潮阳农村的英歌舞是陌生的。他们看见英歌队员画着李逵、杨志等梁山泊好汉的脸谱,还以为要演什么戏。但当英歌锣鼓一响,英歌队员舞槌击鼓,奋跃登场舞起来时,即令他们赏心悦目。一场精彩的表演,使得当地的群众,对英歌由陌生转为喜爱。他们觉得这种舞蹈很有气势。看过英歌表演的北京群众交口称赞:潮汕英歌真棒!就连能歌善舞的延边姑娘,也啧啧赞赏英歌舞得好。日本著名舞蹈家大屋政子看了英歌表演,也很赏识,热情鼓掌。英歌队员到商店买东西时,许多售货员都向英歌队员要票。满载英歌队员的车辆所停之处,都有群众围观。潮阳英歌在北京,不但受到国内外艺术专家、学者的器重,也受到首都群众的热烈欢迎,一时成为北京的“热门货”。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主任、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组委会执委潘志涛,在观看英歌表演的过程中,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在频频给正在表演中的英歌队员鼓掌的同时,由衷地连声叫“好!好!好!” 他说永丰英歌舞的精彩表演,反映了中国民间舞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说,如果有人要问:中国舞蹈的根在哪里?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象永丰英歌这样的民间舞蹈,就是中国舞蹈的根。他还说,永丰英歌队员都是血气方刚的中、青年,民间舞蹈看来是后继有人的。可以肯定,这条中国舞蹈的根是永远不会断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能够发扬光大,从这支农民英歌队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望”所在,我们可以获得信心……
前来采访的在京10多家报社的记者,看到千里迢迢从南海之滨来到祖国首‘都献艺的农民英歌队的精彩表演,引起很大兴趣,表示深切关注,认为永丰英歌队不愧是一支有地方特色、泥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舞蹈队伍。新华社记者杨飞在其所摄的登于8月6日《j匕京日报》上的新闻照片的解说词中,除了肯定永丰英歌队的精彩表演外,特地指出“……这一支规模的农民舞蹈队进京参加专业性艺术交流活动还是首次”。 《北京晚报》记者黄中俊,以《赏心悦目看“英歌”》为题,撰文赞评永丰英歌,指出“永丰英歌是民间舞蹈的精华”(见1988年8月6日《北京晚报》)。8月5日的天津《今晚报》等,也报道永丰英歌队在开幕式上进行精彩表演的消息。中央电视台除于8月5日晚播放英歌表演的电视新闻外,还特地于当天下午派出大型拍摄车,调动阵容可观的拍摄队伍,为英歌表演进行专场录像。还要提及的是:永丰英歌队上京之前,7月31日的《工人日报》便已登载题为《“潮阳英歌舞”将进京》的专文,介绍永丰英歌的风格、特点。
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出席了本届“桃李杯”舞蹈赛的开幕式,并首先观看了潮阳县永丰英歌队的表演。英歌队员个个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加上几串火炮爆出的连珠式的响声,煞象为“梁山泊好汉”助威鼓气,因而舞得更加精彩。表演结束后,高占祥副部长欣然给英歌队签名留念。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也前来观看永丰英歌队的表演,他对永丰英歌队上京献艺之举表示赞赏和支持,并在“留名录”上签名。在京工作的乡亲爱家乡“特产”
在京工作的乡亲,得到家乡英歌队首次上京献艺的喜讯,十分高兴,奔走相告。他们把扎根于家乡土壤的英歌舞,喻为家乡的“特产”,感到格外亲切,格外珍贵,都希望先睹为快。试演那天,许多乡亲都赶来探望来自家乡的英歌队员,并观赏英歌表演。年逾花甲、行走不便的离休干部彭笃民也在其夫人的陪;司下,拄着手杖,兴致勃勃地专程前来观看表演,看后深感满意。是的,离开家乡日久、在京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一旦看到孩提时曾经看过的家乡农民舞蹈如今更呈生机、更溢华彩,怎能不由衷高兴呢?
登上主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