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潮汕的平台,微信公众号搜索“潮汕人”了解更多内容!

微潮汕 微潮汕 微潮汕 微潮汕 微潮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微潮汕 > 潮汕百科 > 营老爷
营老爷

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祭祀活动,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

风俗习惯

“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福德老爷、玉封大帝、华光大帝、木坑圣王、仙师公等等。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营老爷。

“营老爷”是一个民俗祭祀活动,在白天或晚上进行,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营老爷”是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营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要进行一次宏大和精彩的游行,游行前的付出也是很艰辛的。游行的人员选拔主要是由村人自发报名,在征集到人员后,进行适当的筛选。便进行操练。游行的各种技艺表演的操练分别在乡镇的各个地方进行。我趁着这操练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进去场地进行了解。

游行队伍的器乐演奏,包括拉二胡,弹古筝,吹箫,敲锣,打鼓,弹奏这些乐器的大多数乡中十多岁的青少年。被选中的青少年会在每个晚上的固定的时间进行练习,还会有乡中的深知乐器精髓的老一辈的人指导,我刚去观看操练的情况时,那些乐器在少年们的手中很不听话,发出叽叽嘎嘎的怪响,很是刺耳。在刚开始的那一晚演练结束后,我跟其中几个少年聊起来。从那些少年那新奇的眼神,孜孜不倦的神态,以及毫不示弱的斗气,我感觉刚开始的那些不顺只是一种垫脚石。他们会成功的。

除了器乐演奏,还有那婀娜多姿的扇舞和挑双蓝,扇舞讲求人与扇的完整性及连接性。根据伴奏乐器的高低起伏,扇舞的形状时而有蝴蝶变成孔雀,时而聚集,时而收拢。姿态万千。挑双蓝的是身材姣好的女子,被选中的女子在演练时会用一根富有弹性的类似扁担的竹子,两边挂上两个花篮,讲究花篮在女子随音乐摆动身姿的同时能对称。

接下来也便是游行中的重头戏——英歌舞: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舞蹈取材于梁山好汉闹元宵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英歌舞的人物,按梁山好汉相貌画脸谱并穿相应服装,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等。舞蹈演员各手握一对彩色木棒,舞蹈时在手中翻转,边打边起“花”。舞蹈动作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刚健有力。伴奏的鼓乐仍以潮州大锣鼓等为主,舞蹈者还配合鼓乐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显得气势恢宏,严肃而又庄严。由于讲求对称性,除了上述讲述的男英歌的表演阵势,还有女英歌。女英歌的讲求的是刚中带柔,木棒的敲击响亮游乐。身姿的旋转又不失女性妩媚。

习俗由来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习俗特色

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