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俗称“老安平邮电局”或“安平邮局”,1922年竣工,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海安街道怀安居委外马路24号。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坐东北向西南,二层建筑,石、钢筋、洋灰的三合一结构,是广东保存最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建筑实体之一,也是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见证了汕头、广东乃至中国邮政通信发展历史。其占地面积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8平方米,整幢建筑保留完好,是游客多至之地。2005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俗称“老安平邮电局”或“安平邮局”,1922年竣工,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海安街道怀安居委外马路24号。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坐东北向西南,二层建筑,石、钢筋、洋灰的三合一结构,是广东保存最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建筑实体之一,也是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见证了汕头、广东乃至中国邮政通信发展历史。其占地面积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8平方米,整幢建筑保留完好,是游客多至之地。2005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正面 [1] 作为广东全省邮政系统中保存最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建筑实体之一(另一座广州邮政博物馆,位于广州沿江路),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俗称“老安平邮电局”或“安平邮局”, [1-2]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于1922(民国十一年)年竣工,占地面积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风格为欧陆式,气势恢宏,集华丽、高贵、典雅于一体,在宏大与华贵之余,也同样注重建筑细部的装饰。建楼当年,邮局内部颇有争议,但最终大楼建筑形式的决定权还是在当局长的洋人手中。其时,外来建筑文化己在汕头埠的民用建筑中影响极深,既有中西合璧气质、又有当地浓厚风俗气息的骑楼会馆建筑景观,俨然时尚,故此确定以最为流行的建筑风格“公革厝”(潮语,即拱结形式)建造邮政大楼。
初建成的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全部工程约15万银元。建筑为两层楼加一个天台,石、钢筋、洋灰的三合一结构,平面为L形。立面为对称三段式,花岗岩石砌筑的基座、八根带涡卷的希腊式大圆立柱,使整座楼平添了一种威严的气势。檐下是西洋纹样的装饰三角形山墙,主立面二层凹进形成阳台且有石栏杆,目的在于显示潮汕建筑的特点。首层门开3个,安装有6扇厚实的落地实木门。外墙同时采用清水灰砖和红砖,富有特色。此外,所有窗扇均采用木制百叶窗,每层楼的楼幅都超过4米,二楼每个房间都设有西方特色的壁炉,还铺设木地板,也是一大特点。
虽然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外表依然完好无损,房屋结构保存完整。只是当年建筑时,因打桩等技术原因,屋基略有下陷。当年镌刻在大楼正门上方的“邮局”两字清晰可见,洋灰楼梯、楼梯护、方格门、磨花玻璃、木地板、罗马柱等仍原建筑风貌。从侧门走上二楼,一条洋灰楼梯依旧,楼梯护栏亦仍是当年的产物,方钢条制作的造型与众不同,扶手为实木。对直是长长的通道,两侧房间实木方格门镶着磨花玻璃。室内的木地板、百页窗及露台外的罗马柱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建筑风貌。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历史图片对比 [3]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后,1867年(清同治六年),潮海关(即汕头海关前身)在海关区内开办邮政业务,当时仅为在汕头的外国人服务。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经清政府批准,潮海关在汕头设立首家官办邮政局,是为汕头邮政总局,局址设于汕头海关区内,隶属海关管辖,由洋人税务司任局长。这既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也是全国首批25个邮政局之一。此后,在粤东、闽南西、赣南等地陆续设立分局(所)共144个,同时,汕头邮政总局于1910年改为汕头邮政副总局。 [3-4]
1911年(清宣统三年)5月,潮海关奉命把汕头邮政局及各地分局(所)的财产、业务移交当地管辖。汕头邮政副总局脱离海关,归属邮传部邮政总局管辖,但局址仍设在海关区内。
1918年汕头发生大地震,邮政副总局房屋被毁,官方筹银约15万元自行购地建设局屋,“汕头邮政总局”正式独立运作。
1922年(民国十一年)在外马路头购地自建邮电局,建成后的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为两层欧陆式建筑,采用钢筋混合结构,一开始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是当时汕头邮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汕头市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之一。邮政通讯发展迅速。1936年以后邮政延至南洋群岛、香港及沿海城市上海、厦门、广州等地,邮路长达2880公里。国际邮件互换已扩至欧、亚两洲,与10多国家直接通邮,影响很大。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它建于清代与民国交替之际,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的邮政通信发展历史。游客多至便是正形成风尚的文化旅游的体现,同时,这也是汕头邮政总局大楼的旅游特色:通过汕头邮政总局大楼的内外观感,实地感知、了解、体察、回味汕头开埠文化、海洋文化,乃至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的大致情形,百年沧桑,大楼依旧,是中国邮政事业走向世界历程的一个记忆点、一个小缩影。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欧陆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汕头埠的海洋文化。大楼本身的存在,则反映了1860年汕头开埠后曾经的辉煌,当时的汕头万商云集,百业兴盛,历史悠久的潮汕地区邮政通讯,这些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佐证了它的广东乃至华南的邮政枢纽地位——早在1736-1796(清乾隆)初期,邮政发展就已具规模。潮属9县(时为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据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历史沿革 )已有驿路19条,共长1600公里,驿铺129个。 [3-4]
据1907年5月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岭东日报》刊登的《汕头邮政局辖境邮章》,1897年4月2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 )一开始设立的邮政部门称汕头邮政局,管理者的职衔是钦加三品衔的邮政司师,后才由潮海关税务司辛盛兼任局长。汕头邮政局在潮州府、庵埠、揭阳、炮台、河婆等69个地方设立邮政局;辖有汕头、潮州府、揭阳、嘉应、松口、大埔、老隆、兴宁、汕尾、碣石等汇票处所13处;在汕头市区设有镇平街万成、永和街明丽等8个邮政柜。
当时,汕头邮政局邮往各地的邮件邮资,按邮件重量,分不同地区计资。中国境内信资每四钱重邮资二十文;香港、澳门、胶州、广州湾、威海卫等五处,每四钱重信资邮资四十文;外洋各国,每四钱重信资邮资一百文;日本等处,每四钱重信资邮资三十文。
汕头开埠虽然只有短短的150年,但汕头邮政发展,却是中国邮政发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1842年鸦片战争后,战败的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签署了“五口通商”协议,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邮政机构,史称“客邮”。而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正是历史见证物之一。